安徽省項目申報通知
2021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開啟農業農村現代化新征程的關鍵之年,做好特色農業產業發展與管理工作意義重大?,F將《2021年全省特色農業工作要點》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抓好落實。
安徽省特色農業政策咨詢:0551-65300518 QQ:2881391787
2021年全省特色農業工作要點
2021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開啟農業農村現代化新征程的關鍵之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確保特色農產品有效供應,推進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特色農業(指蔬菜、食用菌、水果、茶葉、中藥材、蠶桑等,下同)工作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農業農村工作的決策部署,緊緊圍繞全省農業農村工作大局,努力實現三個轉變(一是特色農業的發展方式由外延式擴張轉向內涵式提升,二是特色農業管理工作的功能定位由助力脫貧攻堅轉向助力鄉村振興,三是特色農業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務由保供穩價為主轉向保供穩價和轉型升級并重)、三個確保(一是聚焦發揮農業壓艙石作用,緊緊抓住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這個首要目標任務不動搖,確保蔬菜種植面積、產量穩中有升和價格的相對穩定;二是聚焦體現高質量發展要求,大力推進特色農業轉型升級,確保特色農業提質增效和產值的穩步增長;三是聚焦強化底線思維,嚴格堅持依法行政和規范管理,確保特色農業事業發展和特色農業干部隊伍雙安全)。
一、圍繞中心,優先抓好特色農業穩產保供
(一)抓好蔬菜生產。一是穩定蔬菜產能。通過調整種植結構、提升復種指數、充分利用冬閑田和摞荒田等措施,千方百計增加蔬菜種植面積,確保蔬菜面積只增不減,實現蔬菜產量穩中有升、蔬菜總體自給自足、外調能力明顯增強。二是強化生產調度。強化蔬菜周報、月報工作,定期不定期分析、研判、通報蔬菜生產形勢。三是提升供給水平。進一步優化生產布局,調整生產結構,豐富品種類型,提升蔬菜質量,強化應季、應急和速生蔬菜生產管理,落實蔬菜生產、供應的結構性平衡、季節性均衡和應急性保障。
(二)強化田間管理。一是強化備種備收。積極引導和幫助生產主體做好農田整治、農資供應、農機服務等耕種收準備工作,確保種子等農資供應充足、質量可靠、價格合理,確保耕種、采收及時、高效。二是強化生產監測。切實開展墑情、苗情監測,及時發現和解決特色農業生產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三是強化技術指導。充分發揮特色農業技術體系的功能與作用,不斷強化對特色農業育苗、種植、日常維護、病蟲草害防治,以及旱、澇等自然災害防災抗災和災后恢復的技術指導與服務。四是強化防災減災。大力發展適應性特色農業,推進主動避災。積極對接氣象、應急保障等部門,及時發布天氣、災情等有關監測信息,及早制定各種突發情況應急預案,最大程度避免和減少災害影響與損失。
(三)推動產銷銜接。一是拓展銷售渠道。推動生產主體與農批市場、電商平臺、生活商超等經銷商和農村經紀人的對接與協作,積極拓展直供直銷、同城配送等銷售渠道,構建產銷穩定精準對接模式。持續推進“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發揮電商平臺、企業作用,打通采收、加工、物流和銷售的農產品數字供應鏈,促進線上銷售。二是暢通流通渠道。主動協調公安、交通運輸等部門,全力暢通特色農產品流通渠道,確保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政策應享盡享。
二、依法依規,切實加強特色農業監督管理
(四)嚴格全程監管。一是嚴格行政審批。嚴格按照《安徽蠶種管理條例》《食用菌菌種管理辦法》等政策法規有關規定,進一步規范和強化蠶種、食用菌生產經營許可證核發,以及新蠶品種審定、食用菌菌種質量檢驗機構資格認定、食用菌菌種進出口審批等行政許可事項審批確認工作。二是規范產銷監管。省級擬出臺《關于加強蠶種管理的通知》《關于加強食用菌菌種管理的通知》,進一步規范和加強蠶種、食用菌菌種的生產經營管理及其行政審批、監督檢查工作。
(五)突出質量監管。一是推進綠色生產。繼續深入開展“綠色高質高效行動”,指導和幫助生產主體采取農業、生物、物理等措施進行病蟲害綜合防治,加大“雙減”力度,推廣“雙減”模式,在提升產品質量的同時減少面源污染。二是開展監督檢查。按照國家部署與要求,做好特色農產品部級例行質量監測和其他監督檢查工作;根據工作需要,適時開展特色農產品質量省級監督檢查;市縣結合自身實際,積極開展本地特色農產品質量監督檢查。三是創新監管機制。積極探索和試行特色農產品質量合格證制度,推進特色農產品“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有效銜接,實現特色農產品質量可控可追溯,確保質量安全。
(六)強化工作考核。嚴格“菜藍子”市長負責制和穩定發展蔬菜生產績效管理,強化考核結果應用,不斷壓實蔬菜穩產保供責任。
三、提質增效,積極推進特色農業轉型升級
(七)強化設施建設。加強高標準農田、高效節水灌溉、倉儲保鮮、冷鏈物流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機農具等現代化硬件設施配備,切實改善農田、取水、供電、采光、病蟲害防治等特色農業生產經營條件。樹立新基建理念,把信息化建設納入到特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范疇,加快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在特色農業領域的集成應用,推動特色農業生產經營與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
(八)強化科技支撐。不斷加大特色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的研發、轉化、引進、推廣、應用的力度,充分發揮科技手段對抵御兩個風險的支撐作用,不斷提高科技對特色農業發展的貢獻率。持續開展蠶種保育和提純復壯等種性保持工作。
(九)強化示范帶動。以實施“158”行動計劃和開展“綠色高質高效行動”為抓手,大力推進特色農業生產加工供應示范基地建設,力爭創建一批生態茶園、精品果園、放心菜園、特色菌園、道地藥園等特色農業示范園區,充分發揮示范基地和示范園區在科學技術、生產工藝、經營方式、產業導向等方面的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
(十)推動品牌創建。在滿足大眾化市場需求、確保特色農產品自給自足的基礎上,推動特色農業高端化、精品化、品牌化,不斷增加特色農業“三品一標”數量,力爭創建一批在全國范圍內叫得響的高精尖特色農業品牌。
(十一)推動資源整合。一是做大做強實體。推動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適度規模經營,推動特色農業實體的合作、并購和重組,逐步淘汰小農戶、小田塊、小作坊、低產能等落后的生產、加工、經營方式,提倡和鼓勵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訂單化生產、加工和營銷,推進特色農業實體由“鋪天蓋地”向“頂天立地”轉變,打造特色農業“航母”,發揮龍頭企業的輻射引領作用。二是打造產業集群。以特色農業主產區和龍頭企業為依托,打造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和優勢特色產業區,為延伸產業鏈、推進三產融合創造條件。三是強化政策引導。政策制定、項目安排與資金分配充分考慮和體現對特色農業資源整合的支持與引導,向有一定基礎、能扶持起來的企業傾斜,向有利于形成龍頭企業、示范基地、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和優勢特色產業區傾斜。
(十二)推動三產融合。圍繞發展縣域經濟,抓住加工環節短板,強化全產業鏈開發思維,將發展特色農業與農產品加工業、鄉村旅游業、農村電商等一體考慮、統籌布局,努力形成上中下游銜接、一二三產齊備、業態豐富多樣、相互融合參透的特色農業產業體系、經營體系、產品體系,加快實現以工補農、以商補農、以游補農。積極開展“一縣一業(特)”全產業鏈示范創建。持續實施特色產業“扶貧”,實現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十三)推動區域合作。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以長三角和中部周邊省份為重點,推動特色農業區域合作與協調發展,打造長三角和中部周邊省份3小時新鮮特色農產品物流圈。充分發揮不同地區在科技、資金、土地、人力、市場等方面的比較優勢,推動各種生產力要素的市場自由性流動和決定性配置。充分發揮省蔬菜協會的橋梁紐帶作用,大力推進《長三角區域一市三省蔬菜產銷合作框架協議》落到實處。
四、固本培元,全面夯實特色農業工作基礎
(十四)強化隊伍建設。一是強化作風建設。深化機關黨建和效能建設,加強教育引導,不斷強化特色農業干部求真務實、開拓創新、奮發有力的進取意識,不斷強化發展特色農業、助力鄉村振興、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的責任擔當。二是強化能力建設。大力開展不同形式、不同層次、不同內容的針對性培訓,積極引導特色農業干部和廣大特色農業從業人員拓寬工作視野、創新管理理念、調整發展思路,努力提升特色農業干部和從業人員在組織管理、生產經營、協調溝通、政策把握等方面的水平與能力。三是強化廉政建設。加強警示教育,強化底線思維,嚴格依法行政,規范權力運行。
(十五)構建制度體系。一是內部管理制度。加強職責分工、工作規范、“三重一大”、效能建設、機關黨建等各項內部管理制度建設,實現各級特色農業管理機構管理規范、運轉高效、執行有力。二是業務政策制度。加強產業發展、項目安排、資金管理、工作推進等特色農業發展的政策制度建設,著力推動形成特色農業優先發展的支持保護政策。拓寬投融資渠道,努力構建財政與生產經營主體投入為主(基礎設施以財政投入為主,其他盈利性的生產經營以生產經營主體投入為主)、金融積極支持、社會廣泛參與的多元化投融資格局,切實解決特色農業特別是中小微特色農業企業的融資難、貸款難問題。完善保險體系,推動特色農業保險擴面、增品、提標。省級擬出臺《關于實施蔬菜產業振興工程,推動蔬菜產業轉型升級的通知》。
(十六)深入調查研究。一是開展綜合調研。組織開展“十三五”期間全省特色農業回頭看,全面摸清家底,健全基礎資料,分析存在問題,提出對策建議,為領導決策提供參考,為進一步做好特色農業管理工作和開發特色農業管理信息系統打好基礎。二是開展專題調研。根據廳里部署和工作需要,適時開展針對性專題調研。
(十七)營造良好氛圍。一是加強系統聯動。加強特色農業生產情況、工作動態等信息報送,注重特色農業典型經驗做法的挖掘、總結與推廣,分行業、分區域召開特色產業現場觀摩會、推進會,盡快形成全省特色農業系統上下聯動、左右互動、整體推動的一盤棋格局。二是加強省外交流。加強與全國其他兄弟省市,特別是滬蘇浙與中部周邊省份的省際交流,擇機組織開展到省外先進地區的學習觀摩與調查研究活動,學習借鑒先進做法,推動區域交流合作。三是加強信息宣傳。挖掘宣傳內容,拓展宣傳渠道,區分宣傳對象,把握宣傳導向,著重宣傳特色農業主要工作進展、重大事項動態、典型經驗做法、明顯工作成效、客觀困難問題、合理政策建議,積極爭取當地黨委政府、上級主管部門、同級有關部門和社會各屆的關注、理解、配合與支持。